扇子作为纳凉、挡尘、遮阳以及礼仪的实用工具,因书画而具有独特的魅力,并形成了自身的发展历史,代代相传,且影响所及至亚洲国家中的朝鲜、日本等地。
汉唐时期,以竹木为骨架,糊以薄质丝绸的纨扇,绘有丹青重彩,显得比较富丽古雅,是中国古典艺术重要形制的见证。朱万章告诉记者,宋画中的团扇作品遗存至今,其上的院体花鸟比较盛行,从中可见绘画大家的风采,是宋代艺术的重要组成。而折扇也称 “折叠扇”或“聚头扇”,它的使用据说最早是在宋代从朝鲜开始传入的。此后,随着造纸业的兴盛,折扇大量登场,文人书画在其扇面上得到了充分发挥,折扇成为一种可以消夏、纳凉的生活用品,同时是一种可以把玩的艺术品,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。具体来说,朱万章表示,在折扇上写字作画大约兴起于明代中期即成化年间,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折扇画是宣德二年(1427年)由明宣宗所画的设色山水人物折扇。“这是一把完整的成扇,艺术性虽然不太高,但具有开创性意义,历史价值较高。”
明代中期折扇最流行的是吴门地区,像“吴门画派”的唐伯虎、仇英都喜欢用折扇。因为当时江南是整个中国书画的中心,起到了很大的引领和辐射作用,后来便风靡全国。出现了纯粹的书法扇面、单纯的绘画扇面及书画合璧的扇面。像成扇往往一面是书法一面是绘画。沿至清代,几乎所有文人书画家都有在扇面上写书作画的典型经历,从而形成了扇面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。就是到今天,扇面也依然是书画家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制,譬如有“新文人画”代表人物之称的朱新建,就创作过一批颇精彩的扇面人物。其中的一件《美人图》去年12月以23万元人民币拍出。
因此,扇面收藏也成为书画艺术收藏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别。许多收藏家将书画扇面直接裱成册页,而不制成可折叠的成扇。这类单面的作品要么纯粹是书法,要么单独为绘画,或者书画结合。由于册页好保存,还有人将成扇扇面揭下,装裱后收藏起来,因此古代扇面书画大多以册页的形式保存至今。清朝时乾隆帝曾命礼部尚书、画师张若霭将宫内所藏元、明两代折扇三百把编目作序,因此上行下效,此风在文人之间盛行。在民间,也出现了职业的画商和扇庄,经营书画成扇,玩扇、藏扇蔚然成风。朱万章说,1924年始创于京城的杨仁雅集时贤书画扇面会,多次在中山公园水榭举办扇展,梁启超、溥心畬、齐白石、陈半丁等一代名流都有作品参展,开启了扇面艺术面向公众展览的历史。
以上信息由家友中国书画鉴赏网提供,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收藏热点请多关注家友中国书画鉴赏网。
|